杨立华,1971年3月出生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1998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立华1988年考入浙江大学能源系攻读热能工程专业。1992年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进入中国哲学教研室学习。1995年考取汤一介先生的博士。
张双棣先生(1944~ )北京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张双棣汉语史研究的特点是:注重专书语言研究,注重专书语言研究与古籍整理研究相结合。
牛贯杰,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留所执教。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专门史教研室副教授。
李敬泽,男,汉族,1964年1月生,祖籍山西芮城。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参加工作。现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武向平,1961年1月出生于陕西黄龙,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武向平主要从事宇宙学的研究,研究课题包括引力透镜效应、星系团物理及其宇宙学应用、宇宙大尺度结构、暗物质等,领导了在新疆天山进行的“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科学实验项目。
翟裕生,矿床学与区域成矿学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在我国较早开展矿田构造研究的学者,曾提出成矿接触带构造体系和多种矿床的构造一矿化模式,主编我国第一部矿田构造学专著,建立矿田构造学科体系框架;再造了河北大庙斜长岩和铁矿的成岩成矿过程,阐明鄂东富铁矿床成因,发现新的铁矿类型;提出区域成矿系统及演化论,主笔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区域成矿学专著。代表作有《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金)成矿规律》《矿田构造学》《区域成矿学》《古陆边缘成矿系统》《成矿系统论》等。
林惠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家,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语义学及形式化方法的研究。设计并实现了通用进程代数验证工具PAM/VPAM,对这类工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与英国Hennessy教授合作提出,并独立发展了“符号互模拟”理论,解决了传统并发计算模型对大量实际应用不能有效模拟的问题,为在计算机上对通信并发进程进行推理和验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顾保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第二炮兵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一级编剧。著有《红镜头》《红墙里的瞬间》《铁血N4A》《中南海人物春秋》《周恩来最后600天》等数十部纪实文学作品。多次获“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图书奖等奖项。
席南华,1963年3月出生于广东英德,籍贯湖南祁东,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
田成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医师、特诊科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师注册系统伦理工作组成员。曾担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辑部主任。发表论文十余篇,编译著作十部。
张小安,毕业于浙江大学和日内瓦国际关系高等学院。曾任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国际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先后担任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和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参赞。2010年5月至2014年1月,任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现为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和联合国土著人常设论坛副主席。
吴大真,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卫生部首届中医顾问,师承中医学家秦伯未。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科普分会会长、中国药学会秘书长等,先后担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社长、中国医药报副社长、社长,北京同济肾病医院院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