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辉,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区域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区域历史地理,环境变迁与环境考古,城市历史地理等,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郇庆治,山东青州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环境政治、欧洲、欧盟政治。代表作品:《环境政治国际比较》(2007)、《当代欧洲政党政治》(2007)。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8)、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5)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1)。
孙冬虎,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地理学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北京历史地理和地名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北京近千年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北京地名发展史》、《北京地名研究》、《地名学基础教程》、《中国地名学史》、《地名史源学概论》、《丰台地名探源》等,是《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编撰者之一。发表论文80余篇。2008年成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张九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中国科学院院史、20世纪地学史、中外地学交流史,及当代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史等研究工作。主要社会任职: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亚洲区)、亚洲地质科学史委员会主席。主要论著:《地质学与民国社会:中央地质调查所研究》;《中华科技五千年·地理学和地质学史》。
张柏春,男,1960年10月生人,吉林人。中国科学院自然学科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主要研究技术史、力学史和科技发展战略。出版《传播与会通——<奇器图说>研究与校注》、《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等论著。
刘大椿,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数学系,硕士学位,获教授职称,1993年开始担任博导。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编撰或主持编撰了多种关于科学哲学的代表性专著和教材,主要有《科学技术哲学的前沿和进展》、《互补方法论》、《科学哲学》等。其中《走》获得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秦伯益,药理学家。早期从事国防工业毒物的毒理及防治研究。长期从事神经精神系统新药评价工作。主持研究成功神经性毒剂85号复方预防片。主持研制成功中国批准生产的第一个麻醉性镇痛药盐酸二氢埃托啡。主编《新药评价概论》,著《漫说科教》。中国唯一获准退休院士。
郝柏林,理论物理学家,1959年毕业于乌克兰哈尔科夫大学。主要从事理论物理、非线性科学和理论生命科学研究,在固体电子能谱和声子谱、金属红外性质、高分子半导体理论、统计物理、天线理论、地震分析、混沌动力学和符号动力学、理论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多项重要果。 1992年、1999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3年、2000年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宋凡,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